近日,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上海市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重點實驗室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在大氣顆粒物污染與健康研究領域取得進展,粒徑在0.25~0.50微米範圍內的顆粒物(PM0.5)數濃度與居民健康危害的關係最為顯著,且粒徑越小,健康危害越大,相關論文已發表於公共衛生領域權威期刊《環境與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空氣動力學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PM2.5)被認為是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論文第一作者孟夏介紹,近年來我國多地發生嚴重霧霾天氣,其中首當其衝的污染物是PM2.5。但粒徑更小顆粒物的健康危害如何,目前尚無定論。課題組因此在我國某城市測量了0.25~10微米(即PM0.25—PM10)範圍內23組不同粒徑的顆粒物數量濃度,分析和比較了它們與居民健康風險的關係。
  結果顯示,粒徑在0.25~0.50微米範圍內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危害(尤其是心血管疾病風險)的關係最為顯著,粒徑大於0.50微米的顆粒物數濃度與居民健康風險沒有顯著關聯。
  闞海東教授表示,這一研究結果提示,顆粒物中健康危害較大的可能是粒徑小(例如小於0.5微米)、數量多的部分,而不是粒徑大、質量重的部分。這為我國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即應該重點關註更小粒徑的顆粒物,而不僅僅是PM2.5。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楊新表示,根據觀測,PM0.5一方面來源於汽車尾氣,主要是柴油機尾氣排放的黑碳顆粒物,另外一方面來源於二次污染物,包括硫酸鹽、硝酸鹽,這些二次污染物往往形成於常見的大顆粒的一次排放,比如說礦塵、海鹽。他強調,可能這個粒徑對人體的影響在不同的區域會不一樣,甚至可能是不完全一樣的,但是總的來說這個趨勢肯定是正確的,“小的顆粒物,由於它的空氣動力學行為和它的化學組成,可能會對人體的健康影響更大,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原標題:PM0.5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z29hzozv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